昆明日报:昆明开放学院探索新模式 就读中职能拿专科文凭
时间:2015-06-03 13:36:15
来源: 作者:张丽亚
阅读次数:
在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变身云南开放大学后,昆明开放学院也应运而生。试点建设以来,昆明开放学院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通过中高衔接项目,促使在册学生规模翻番。
34个办学点构建大联盟
昆明开放学院是2012年6月经云南省教育厅审批,依托昆明广播电视大学试点建设的云南开放大学地方二级学院。由昆明市教育局主管,云南开放大学管理办学,学院承担办学。不同于省内其他开放学院,昆明开放学院的办学模式具有鲜明的昆明特色。
昆明开放学院联合各县市区兄弟院校,结成区域联盟,携手开展中高衔接项目。昆明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晋宁县职业高级中学、安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官渡区职业高级中学……昆明开放学院联盟教育学区(办学点)已经由试点建设前的10个增加到34个,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区域办学体系,保证学生就近就读。
昆明开放学院院长邱德齐介绍,云南开放大学已挂牌成立的16所开放学院中,多数依托当地办学条件好、办学规模较大的中等职业学校或县区职教中心成立,这种构建模式的优势在于,前期可以利用自有的中职教育规模,便捷而迅速地实施云南开放大学中高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昆明开放学院的联盟构建模式,实际上是在云南开放大学的二级办学体系下,又衍生出一级。
“这种做法无疑增加了学院系统办学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是它的优势明显”,邱德齐说,大联盟格局可以充分发挥全市中职学校相对集中、办学规模较大的潜力,能更好地推动实现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融合,并为全市逐步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昆明开放学院曾上百次深入全市30余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宣传对接工作,在搭建联盟办学体系的同时,稳步实现了项目的招生办学。
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昆明开放学院实现中高衔接项目联盟招生3764人,成人开放教育和网络高等教育招生813人,合计招生4577人。学院在册学生规模从2012年的3196人增加到目前的7011人。
中职高职课程同步学习
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校实现由终结性教育走向终身性教育的主要手段。具体怎么理解“中高衔接”呢?
据了解,中高衔接项目是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整合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以灵活开放的办学形式实施的一种新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俗来说,就是对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进行合理嫁接,使学生尽可能在中职学制年限内,修完全部中职课程以及大部分高职课程,第三年获得中职文凭,第四到五年可获得开放教育专科文凭。这就意味着,就读中职院校,经过四到五年的培养,学生即可获得大专文凭。
中高衔接项目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自中职入学起计,修完规定学分可提前或延后毕业,学籍8年有效;实行集中教学与网络自(教)学相结合,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同步、同校区学习的方式,解决过去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存在的课程重复设置等问题,减轻学生的学业和经济负担。
邱德齐称,以往中专毕业才能读高职,现在通过嫁接,就读中高衔接有关专业的学生实际上拥有两个合法学籍,一个是所在中职学校的,一个是云南开放大学的。学生免试注册入学(大专),无需参加考试,尽可能地调动所有中职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其升学渠道。
中高衔接就是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学生(家长)“三方共赢” 。邱德齐表示,这并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昆明开放学院专门抽调15名精英组成“中高衔接项目组”,建立起由招生培训处、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处、科研处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中高职学分认定和有效转换。同时,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化设计,推行教学与企业岗位紧密衔接、专业与产业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从而真正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记者张丽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