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13 18:19:00
来源: 作者:张丽亚
阅读次数:
(
昆明日报 第A11版:教育周刊 2017/11/10)今年79岁的解佳义,每天上午都会步行几分钟,走到昆明开放学院(昆明广播电视大学)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看书。他还参加过开放学院终身学习中心举办的书画班、计算机班。“会上网查资料,觉得自己的世界都大了。”在老人看来,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日前,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云南开放大学承办的“2017年云南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暨云南开放大学成立5周年活动”拉开帷幕,解佳义荣获云南省“百姓学习之星”,昆明开放学院荣获云南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率先成立终身教育学习中心
学院于2010年参与起草了《昆明市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同年积极争取省教育厅和云南开放大学的支持,成立了全省首批“云南省终身教育学习中心(昆明学习中心)”。昆明开放学院院长邱德齐介绍,学院及时研讨制定了终身学习中心发展规划,提出了“立足社区、辐射全市”的终身教育服务工作思路,同步建立了配套管理制度,组建了由12人组成的专兼职教学管理团队,首期投资约50万元,建成一间拥有80台计算机、50兆带宽的终身教育专属网络机房,当年完成320余人的社区中老年计算机免费培训,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解佳义就是终身学习中心的受益者,他2012年、2013年分别被评为社区终身学习计算机初级班、提高班优秀学员。
昆明开放学院科研处主任李立新介绍,以前是教老人怎么上QQ聊天,现在要与时俱进,逐步开设书法、摄影、礼仪等培训班。“老人们非常时髦,他们喜欢拍照,发朋友圈。所以,我们也顺应潮流,计划增设的培训项目包括如何从手机中导出照片到电脑上,怎样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分类,以及图片裁剪、图片缩放、图片编辑等。近期,学习中心的老师们就在梳理素材,完善课程。”
目前,昆明开放学院正在进行改扩建,年内,新建校舍将投入使用。届时,更多的社区居民就能享受到更丰富的课程。
通过制定建设发展规划、搭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学习服务设施、组建教学管理团队、建立配套工作机制等举措,昆明开放学院大力推进“学习中心”校地共建,广泛联动驻地街道和周边社区,持续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社会团体、在职教师在内的形式多样的终身学习活动。邱德齐表示,学院将统筹规划终身学习功能布局,不断完善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和学习成果认定、积累、转换机制,务实推动区域终身学习特色化、规模化、长效化。
联动社区共建文化服务中心
近几年来,学院始终把开展终身教育、推动终身学习作为应尽职责,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经验和特色。通过深化创建,目前学院提供用于开展社区终身教育的教学用房已达700余平方米,配置学习计算机180余台,图书3000余册,建设社区网络学习平台1个,组建纸质和电子阅览室各1个,网络带宽拓展到500兆,学习场地和资源基本满足了社区文化宣传、科普及普法、未成年人活动、市民教育、家长学校、电子及纸质图书阅览等功能。
在与驻地盘龙区东华街道办事处多年开展社区教育合作的基础上,近期,昆明开放学院又与田园路社区协商共建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统筹利用校园空间,并腾出、改造学校教学综合楼部分教室,配套相关设备和学习资料,推动学校学习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
记者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看到,一排排图书整齐陈列着,包括科技类、少儿类、文学类等,社区居民、学院老师都可以借阅。桌上的记录本上详细记录着借还信息。上个月,《图解育儿心理》《宝贝吃什么》《儿童营养餐》成为借阅的热门书籍。这里还有棋牌等娱乐设施。
东华街道办事处田园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社区工作站站长谢薇介绍,因活动场地有限,社区便与辖区内的公共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和昆明开放学院共建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社区办公地点设置了指示牌,标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地点,方便居民前往。中心开放时间为9:00—17:00。
谢薇说,昆明开放学院为东华街道办事处举办了为期半年的社区工作实务培训班,有效提高了受训人员从事社区工作的能力,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统计显示,该院7年来累计培训各类社会成员4.8万余人次,其中,连续多年开展的社区“中老年计算机免费培训班”已举办15期,每期2个班分别开课16天(96学时),累计培训结业学员2240余人,期期爆满,成为学院社区终身教育的主打品牌。
此外,举办开放学历教育是昆明学院的主要办学职能,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2年试点建设至今,学院先后在昆明市13个县(市)区组建成立了30余个开放办学点,有效搭建了覆盖全市区域城乡的开放办学(暨终身学习)体系,并依托办学体系累计实现学历教育招生1.43万人,学院学历继续教育规模从2013年初的3196人扩大到2016年底的10016人,为提高昆明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出了积极贡献。(记者张丽亚报道)